2025年3月31日清晨,緬甸曼德勒震后災區的上空,一架搭載高清相機的無人機劃破晨霧,對焦于地面損毀的佛塔、坍塌的民房和避險的居民。這是新華社記者才揚團隊連續第三天運用無人機技術,對這場7.9級淺源強震的破壞程度進行空中勘測 。
圖片來源:新華社
無人機如何重塑災情評估范式?
多維度災情數據采集
通過多架次飛行,無人機獲取了覆蓋518平方公里的災區影像,包括:
建筑損毀細節:曼德勒皇宮城墻出現30米裂縫,阿瓦大橋斷裂面清晰可見 ;
次生災害隱患:伊洛瓦底江沙土液化區域、20余處山體滑坡點被精準定位 ;
救援通道評估:實皆省高速公路路面隆起、機場跑道開裂等關鍵信息一目了然 。
動態監測與決策支持
無人機搭載的熱紅外傳感器可穿透高溫(近40℃)與濃霧,實時追蹤余震引發的二次坍塌風險。例如,3月30日13時38分的5.1級余震中,無人機及時捕捉到某中學操場地面出現2厘米形變,預警了潛在危險區域 。
技術突破:從“空中之眼”到“救援大腦”
復合翼無人機實戰應用:
類似此前在西藏定日地震中立功的ZT-120V機型,本次任務中無人機不僅完成空中偵察,還通過機載通信基站為災區提供臨時網絡覆蓋,引導救援車輛避開損毀路段 。
AI輔助分析系統:
結合吉林一號衛星提供的災前影像,中科星圖低空智航平臺自動生成三維建模,將災損分析效率提升80% 。
行業啟示:無人機救援的“中國方案”
此次行動中,中國技術的身影貫穿始終:
翼龍應急型無人機:雖未直接參與曼德勒救援,但其700MHz頻段通信基站技術(曾用于四川瀘定地震)為同類任務提供標準范式 ;
政策與標準先行:中國民航局“OC運營合格證”制度推動的載人無人機物流網絡,為未來災區物資投送預留技術接口 。
圖片來源:新華社
結語
從汶川地震的遙感測繪到曼德勒的精細化空中偵察,無人機技術已從“輔助工具”進化為災害管理的“核心基礎設施”。隨著低空智航平臺、多光譜傳感等技術的普及,未來的災情響應或將實現“分鐘級”數據采集與“小時級”決策響應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