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貴州省岑鞏縣天馬鎮立足資源稟賦,因地制宜實行機械化生產,跑出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“加速度”,曾經“面朝黃土背朝天,汗水淋漓濕衣衫”的傳統耕作模式實現了向“只聞機聲響,不見人奔忙”的現代化耕作模式轉變,助力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。
當前,正值天馬鎮3500畝“紅纓子”高粱管護期,在天馬鎮雷公田村高粱種植基地,記者看到,一架植保無人機正按照設定的飛行路線對高粱進行病蟲害防治作業,將藥液均勻地噴灑在高粱的葉面上。
“這架植保無人機一次可以有效載荷35公斤生物制劑,具備智能作業功能,能自主規劃航線,自動回到中斷位置繼續噴灑,操作輕松簡單,不會重噴、漏噴,一天作業面積達200畝以上。”村里聘請的植保無人機手馬越峰介紹,植保無人機施藥霧化程度好、施藥速度快,不僅降低農戶在高粱地間穿梭造成的作物損壞,還能減少人工成本。